2025年02月20日

影评|《小小的我》:我们都是灵魂被封控在肉体中的残疾人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2月15日 18:38 |
播放

我的四奶奶住在我家隔壁,她一生未曾生育,后来收养了一个女儿。四爷爷去世的很早,女儿嫁出去之后,就剩下她一个人独自居住。因此,她常常到我家串门。那时候我的外婆在我家住,两个老太太每天通过聊天来打发时间。

四奶奶长有一颗挑剔的慧眼,看别人的缺点看的头头是道,而且眼光犀利,从不漏下任何细节。因此,她总是能发现别人无法发现的缺点,比如走路有点坡脚,肩膀一个高一个低,脚一个大一个小,或者脸上在一个不该有痣的地方长了一个痣,等等。因此,大凡邻居相亲必会邀请她到场把关。这些相亲的经历也成为四奶奶茶余饭后的谈资。除此之外,邻居的每个人都成为她谈论和评判的对象。今天被短视频平台不断涉及的村口情报组中,如果四奶奶参演,必然能演主角。

在她的眼里,没有一个是完美的人。谁家的新媳妇,谁家的新女婿,都是满身缺点的人,在她的评头论足中,总是让我怀疑这些满是缺点的人为什么还有人愿意把他们列为家庭新成员。

当然,我的邻居并不止她一个老太太。有时候她一个人烦了或者身体不适,就会被我那位收养的姑妈接走小住几天。趁这个空挡,其它老太太就会跑到我家串门,找我外婆聊天。这些邻居老太太聊的内容,同样也是东家长西家短的琐事。但是有一个永恒的话题,就是对我四奶奶的抱怨。说她说话刻薄,喜欢挑刺,甚至认为这样一个终生未育的人,也是因为她的人品得来的报应。

任何一个人在他人眼里,总是一个有缺点的人,但是我们却常常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有很多人,是需要他人的缺点来弥补自己的人生缺憾,比如有的人看到别人的苦难,自己内心就能获得平衡,因为自己的也有同样的苦难。完美的人,在许多人的眼里,除了自己都是不存在的。

完美固然不存在,因为它太“完美”,但是生活中比完美这个评价标准更残酷的大概就是“健康”的标准了。我们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把那些与自己不同的少数人视为“残疾”的不健康状态。我们有四肢,我们有眼有耳,我们能看到,我们能听到,因此我们把那些四肢不全,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的人视作不正常的残疾,而把自己视作健康的正常。

对待那些被我们打上“残疾”标签的人,我们极尽自己的同情,在镜头下尽力输出着爱心,把他们不一定需要的米面油三件套,硬塞到他们手里。然而,他们所需要的尊重,他们所需要的平等却无人提及。因此,爱心和同情的镜头之外,大概是普遍的嫌弃、逃避与隔离。

然而,“残疾”的标签是我们这些自视为“健康”的人群制定的,因此我们倾向于立一堵墙,把不正常的他们隔离在墙外,而我们这些健康人则在这种标签之下,洋溢着沾沾自喜的笑容。

正如福柯在他的《疯癫与文明》一书中向我们展现的那样,人类的发展史不过是一群自视理想的人,将另一群与他们不同的、被他们贴上疯子标签的人隔离在疯人院的围墙之内罢了。他在书中一针见血的写到“自恋是愚蠢在其舞蹈中的第一个舞伴。其原因在于,它们具有一种特殊关系:自恋是疯癫的第一个症状。其原因还在于,人依恋自身,以致谬误为真理,以谎言为真实,以暴力和丑陋为正义和美。”(三联书店,2003年,第27页)因此,那些“健康”的人何尝不是一种“残疾”呢。

“残疾”的标签是我们这些自视为健康的人制定的,那么如果按照那些被贴了“残疾”标签人群的标准,我们这些所谓的“健康”,难道不也是一种残疾吗?我们以为健康的标准是一个像数学那样的自明公理,是上帝在世界上所创造的无可争议的客观存在。很少人能走出自我,能反思健康的标准是否真的是一个客观标签。

正如正常的体温一样,每个人的体温都有差别,但是在统计了一部分人的体温之后,能发现他们的体温在一个范围内波动,那么这个大多数的体温范围,就成为正常体温的标准。由此我么看到,所谓的健康,也不过是一个像体温一样的统计学概念。是一种概率而不是一种绝对!

我们可能会说,健康人群占据大多数,而残疾人群是少数,但是真理的存在又岂是与人群多寡有关!尊重和平等又岂是和人群多寡有关?!如果真是那样,那我们的社会岂不是一个赤裸裸的森林法则。不能因为一个人群的规模小,就可以隔离他们,歧视他们。他们不需要同情,也不需要爱心,他们需要的是尊重和平等的对待。

正如电影的结尾,拿到驾照的刘春和开车带着外婆,到郊外把自己养的流浪猫骨灰洒在湖边。他对外婆说,“你说过,成熟的男人就要撒谎,但是一个成熟的女人就是要对自己诚实!”这是他的心声,他需要的不是别人的同情,也不是爱心,而是别人的诚实。正如那个女孩,不喜欢刘春和就是不喜欢,而没必要为了不伤害他而装作喜欢。

与肉体相比,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我们灵魂的健康,而不是在肉体上的自以为是。毕竟,我们每个人对完美的追求过程中,肉体对所有人而言都是不可逾越的障碍,我们都是被肉体困住灵魂的“残疾人”,这一点上我们是平等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